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西周 通高29厘米 口径18.3厘米 器附耳微斜,腹部呈圆角方形,深且下垂,下承四柱足。器盖扁方,与器身子口相合,上置两个曲尺形捉手。器颈部正面饰有两个乳突,似为饕餮纹的简省。(撰稿人:黄一)
西周 通高25.7厘米 铣宽13厘米 钟腔体作合瓦状,较长,口缘内凹呈弧形,舞部正中为甬,有旋,无干,钟枚呈圆锥状,篆与钲部中央饰以斜角云纹。鼓部中央饰此类型云雷纹,为青铜钟的早期装饰特征。(撰稿人:黄一)
春秋 蔡昭侯时期(公元前518年-前491年) 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通高37.7-35.6厘米 口径24.3-23.7厘米 座长24厘米 宽24.2厘米 器侈口,束颈,兽首耳垂珥,腹部圆鼓,低圈足,下连铸方座。器盖顶置五瓣花状捉手。器盖、器身与方座均饰蟠螭纹,器耳饰重环纹。(撰稿人:黄一)
蔡昭侯时期(公元前518年-前491年) 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通高69.7厘米 口径62厘米 器体硕大,附耳微侈,直口,方唇,腹深且宽,圜底,三蹄足。平盖,顶有圆形矮支柱捉手。器颈、腹间铸一周凸弦纹,上、下均饰蟠螭纹,足上端饰饕餮纹。器盖内铸铭文2行6字:“蔡侯申之食 。”(撰稿人:辛立华)
蔡昭侯时期(公元前518年-前491年) 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通高78厘米——48.2厘米 跣宽33.9——23.2厘米 此组编钟共9枚,形制、装饰花纹相同,大小依次递减。器腔体作合瓦状,较阔,口缘内凹呈弧形,舞部正中为上小下大柱状甬,有旋,干作方形,枚下沿大于腔高二分之一。器甬、舞、篆、鼓部饰蟠螭纹,细密繁复,凹凸有致。9器均铸铭文,字数不等,自名为“行钟”。春秋时...
西周 1972年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 通长17.5厘米柄长5.9厘米鞘长18.7厘米宽10.5厘米 剑身较短,呈长尖三角形,中脊稍为隆起,无格,扁茎,无首。剑腊饰三角纹,剑鞘镂空,以盘蛇为饰,鞘口两侧各饰一牛。
西周 长28.1厘米 器刃直且狭,刀脊有三管状銎以纳 长柲,近脊处饰一列乳丁纹。此型青铜刀流行于西周早、中期。(撰稿人:闫志)
西周 河南浚县辛村出土 通长27.5厘米 器上端为扁形刺,中段作戈形,有脊,下连长胡,三穿,直内较短,是西周早期、中期的典型式样。器内部铸铭文“侯”。
西周 通长23.2厘米 器援狭长,向上倾斜,短胡,两穿,有上下阑,直内,是西周早期的标准式样。
西周 1972年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 通高29厘米 口径12厘米 器呈直筒形,腹上部两侧有环钮,与一兽首提梁相扣。器盖纳于口中,拱顶,上有捉手。器腹上部以兽首为中心,两方连续饰顾首龙纹,足上部与提梁均饰龙纹。
西周 1954年河南洛阳出土 通高25.8厘米 足长径15.4厘米 足短径13.2厘米 器为扁圆体,颈两侧有半环耳与提梁两端相套联,提梁顶端平直,腹部下垂且鼓,圈足较高,底缘作阶状。器盖口沿较宽,拱顶中央有一花瓣状捉手。器颈部与盖缘各饰两对顾首龙纹,颈部纹带中间饰一兽首。(撰稿人:辛立华)
周昭王时期 1969年山东黄县归城小刘庄出土 通高18厘米 口径16.8厘米 足径12.2厘米 器敞口侈大,颈部较长,腹下垂而鼓,圈足低且外侈。颈、腹间铸两周凸弦纹,中间饰屈身龙纹。
战国 魏 晚期 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通高37.8厘米 口径10.2厘米 足径14.5厘米 器口微侈,束颈,铺首衔环耳,圆鼓腹,低圈足。器盖缘铸接四铺首衔环,中央铸一纽连接二环,与提梁相扣,以防器盖脱落。提梁横直,两端下曲,各以四节链环下接两耳。器颈部又铸四小套环纽,可以绳索与器盖四铺首衔环相系,使器盖密合,壶中液体不易散溢。 器通体装饰繁缛,花纹精细。器盖饰蟠螭纹...
战国 魏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通高7.2厘米 口径5.2厘米 器附耳,球形腹,三细长蹄足。器盖上置三环纽。器上腹部饰双阴线卷云纹,足上部饰饕餮纹。此青铜鼎形制虽较常见,但尺度如此之小,装饰又如此之精,十分罕见。(撰稿人:于璐)
战国 魏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高4.2厘米(上)高4.3厘米(下) 直径3.3厘米 毂饰,称輨,四件,两对,分别饰于毂木两端。器身为圆管状,中腰有小孔(轵)用以固定于毂,内端有凸带两圈,外端各有小纽可系绳。凸带与纽之间,错金银龙凤交逐纹;凸带之间,错金银逐蛇纹,极为精美。(撰稿人:于璐)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